每年4月到9月,俗稱「青螞蟻」的隱翅蟲就會大量出沒,因為體液含有特殊蛋白,會造成人體皮膚紅腫、發炎甚至潰爛,又有「夏日毀容殺手」之稱。
隱翅蟲是一種小型昆蟲,因翅膀不明顯而得名,它屬於節肢動物門的隱翅蟲屬。
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體長約○‧五至一公分,寬約○‧二公分,胸部是鐵青色,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的環紋(如下圖)。
隱翅蟲皮膚炎的流行和蟲體的生活習性有很大的關係。此蟲喜好棲息在草叢或樹林中,所以受害者以山區、農村或郊區居民為主;近來由於都市綠化的結果,都會地區的病例亦不在少數。其主要在每年的夏季出沒,爬行的速度很快,也能飛行,尤其是陰雨或濕熱的天氣或棲息處受到騷擾時(如整地、伐木及除草丶等),它的活動性會更加劇烈,甚至會傾巢而出。
隱翅蟲本身還有趨光習性,夜間會飛到有燈火的地方,再加上體型小,可穿過一般家庭門窗之紗窗。所以很容易潛入住家中,侵害人體;夏夜中在公園約會的情侶及野外活動的民眾也都是高危險群。侵害之部位主要以沒有衣物遮蔽的曝露部位為主。
隱翅蟲的毒害並非蟲體螫咬人體所致,而是由蟲體內所含之刺激性毒素「隱翅蟲素」造成的。隱翅蟲素附著皮膚後會產生緩慢痊癒的壞死性紅斑。隱翅蟲在皮膚上爬行 時,就會從關節腔中分泌出體液(富含隱翅蟲素),而引起皮膚病變,造成線狀的病灶;當蟲體被打死或捻碎時,則會造成毒液大量濺出,形成糜爛的局面,這時若 患者之手指沾到毒液,再去碰觸到的皮膚,會有如同抹果醬一般,將毒液散佈開來而引起廣泛的病灶。也就是說因為蟲子在人體曝露部位爬行而造成線狀痕跡(如下圖)
當不自覺地打死或夾死蟲體會造成大片糜爛的病灶(如下圖)。
隱翅蟲皮膚炎通常是在早上醒來才突然發覺的急性接觸性皮膚炎。患者常覺得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民間常認為這是「長腳蜘蛛撒尿」的結果。
臨床上病灶:
一開始呈現線狀、斑片狀或混合型的浮腫性紅斑,有灼熱及刺痛感;
在二十四小時左右開始出現水⅖、膿⅖及潰爛的變化;
如果有適當的處置,患處可在三至四天後乾涸,並在六至七天左右落屑痊癒,但可能會有一至二個月的色素沉著反應。
若是處理不當,如:以不當之溶液或藥劑洗滌、隨意搔抓弄破水⅖及膿⅖,可能造成續發性的細菌感染或全身性的過敏反應,甚至於會留下難以磨滅的色素或疤痕。
被毒液感染之處理:
1.應先以清水溫和地沖洗患處,以乾淨的紙巾或毛巾壓乾患處後,迅速就醫為宜。
2.醫師會給予病人外用抗生素藥膏來預防細菌感染或口服止痛止癢藥減低疼痛及搔癢感。
3.只要維持傷口患處不要有細菌感染,傷口癒合是非常之快。
4.在自我護理上應先以清水(不須使用肥皂)溫和地沖洗患處,沐浴後立即換藥,並小心不要意弄破水泡,以乾淨的紙巾或毛巾壓乾患處,不可搔抓以免加重發炎造成色素沉著,也要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菸酒、酸辣、檳榔等)。
奉勸大家在涼夏的夜裡:
1.儘量不要在野外或草地上活動,不得已時請穿著遮蔽性衣物或使用驅蟲液。
2.就寢時儘量開冷氣而不要開窗戶睡覺,若為響應節約能源,請使用蚊帳或儘量減少身體的曝露,以避免隱翅蟲侵襲。
3.儘量熄燈就寢,以免誘蟲犯罪。
4.看到隱翅蟲停在皮膚上時,請大發慈悲,千萬不能打死它,以免大量毒液濺出,最好用口將蟲子吹走即可,不要冒險。如此才能遠離隱翅蟲的毒害,讓自己有一個美好的夏天。